粮食安全是“国之大者”。今年以来,全县上下紧抓粮食生产不放松,牢牢稳住粮食安全这块压舱石,推动我县经济持续回升向好,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、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。为全面总结我县粮食生产取得的巨大成果和成功经验,擦亮全国产粮大县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金字招牌,本台从今日起推出系列报道《稻花香里说丰年》,全方位解读我县粮食丰收的新变化,产业发展新成效。
深秋时节,依然稻菽飘香,在青龙河农业机械化农民专业合作社,800余亩再生稻遍野金黄,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,社员们驾驶收割机在稻田里穿梭,确保颗粒归仓。
全国种粮大户、青龙河农业机械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正礼说:“今年我们合作社种植有水稻5000多亩,已经收割完成90%,5个优良品种全部实现了丰产丰收。”
近年来,我县大力开展优质稻标准化生产,以基地创建为核心,以科技服务为保障,以增产增收为目标,推动全县优质稻产业向规模化、优质化、品牌化方向发展。全县水稻种植面积85万亩以上,年产量52万吨以上,占粮食总产量90%以上,平均亩产600公斤以上。
我县是全国产粮大县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,为保障粮食安全,发展壮大优质稻主导产业,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、农民增产增收,积极推动优质稻产业开发,优质品种面积持续扩大,优质率达90%以上,全力打造“光山蓝”水稻公共品牌。
以市场引导新品种推广,采取“市场导向、企业主体、部门推动、自愿种植”原则,培育优质稻米品牌,打造标准化生产基地,积极推动优质稻产业发展。今年筛选出9个综合表现好、应用前景广的品种作为主推品种。引导种粮大户、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自愿种植,不断扩大种植规模,其中,旱优3015、兆优5431等主导品种,推广应用面积达10万亩以上,优质品种覆盖率达90%以上,实现了优质品种集中推广应用。
以标准化生产助农增收,建设了60万亩标准化生产基地,其中30万亩精品核心区,实行政府统一供种、种价补贴,在市场价的基础上,政府补贴40-60%,重点推广3个优良品种,实行标准生产,通过规模连片种植,优质水稻产量及品质明显提高,全县水稻平均单产每亩1237斤,较去年增产36斤,增产率3%。旱优3015、兆优5431等优质品种单打单收,优质粮源高于市场价0.08-0.1元/斤,亩均增收100元左右。
提供优质化服务,牢固树立“大农技”理念,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,开展“科技承包”工作,手把手教授农民种植技术,多层次、全方位开展优质稻生产技术培训,加强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应用,分品种制订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”,印制技术手册和技术明白纸3万多份,通过县乡农技人员和农技推广体系,组织合作社和大户“统一技术模式、统一防控标准”按规程开展标准生产,重点推广绿色生态防控、测土配方施肥等标准化生产技术。
强化主体培育,引领带动优质稻产业可持续发展,统筹整合1510万元,支持良种补贴、基础建设、智慧农业、生产基地等建设,提高优质稻产业发展基础条件。争取涉农整合资金300万元,在全县开展“数字农业”体系建设,创建一批示范点,开展规模化集中育秧,建设两座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育秧工厂,25处育秧基地。大力扶持壮大新型经营主体,实现土地、资源、资金向专业大户集中,以专业大户引导产业发展,农民合作社总数达1950余家,家庭农场2000余家,已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7家,全县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1家,营业收入4.67亿元。
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股股长胡俊杰说:“我们示范推广优质稻种植模式,提高了肥料利用率,减少化肥施用量,实现病虫害绿色防控全覆盖,有效促进良种良法配套、农机农艺融合,提高水稻产量质量,增强了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,保证了粮食安全。"